100%

 員興宗:《九華集》二十五卷

員興宗,字顯道,自號九華子。仁壽(四川)人。官著作郎,國史編修,實錄院檢討。據宋李心傳寶慶三年《九華集序》(見《九華集》卷首)稱:「公沒垂六十年。」推其卒年為宋乾道三年之後。《九華集》附錄有《金山住持印老祭員興宗文》,屬乾道六年(一一七○),此與李說相去不遠,或即為其卒年。

現存《永樂大典》錄:

九華員興詩 【 一條】  員九華先生集 【 九條】

員興九華文集 【 一條】

以上共十一條,館臣漏輯者二條。

   【 天府】

天府,美蜀也。昔者大吏膏澤不下於蜀,蜀人惡之,天子乃命詞臣革之以寬儉也。

淵淵西土,惟天之府。昔際大吏,以貙以虎。不寬如之何,民亦仇止;不儉如之何,人亦悴止。有羡其輸,有豐其。左公右卿,則覬我得。厥佐聯聯,乃翼乃前。嗟我君子,則噤不言。 【 (前蜀政之奢虐者,皆其佐史之為也。)】 戾極而傾,疾用不寧。既殛既鉏,伊我皇明。皇曰西土,惟我有痌。其守自今,惟寬儉是庸。格其難頑,慰其嚬呻。皇言載恩,侯心載仁。孰是遠斯,而不率馴。瞻彼江梁,我民我阜。惟皇之德,惟侯之守。敢于詞,以詔不朽。 【 (右《天府》八章,二章三十六句,六章四句。)】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一「府」字韻,頁十八下引「員興宗九華文集」。(影印本第一百十冊)】

  將軍樹

細馬輕裘緩緩歸,一樽原野亦光輝。如今更訝將軍樹,土木如何衣錦衣。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七「樹」字韻,頁四下引「員興詩」。(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二冊)】

 李洪:《芸庵類稿》六卷

李洪,字子大。揚州(江蘇)人,後遷海鹽(浙江)。宋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生。知溫州及藤州。他的別集,不見載諸家書目。宋陳貴謙所撰《芸庵類稿序》云:李洪為李正民之子,有是集十二卷。但《四庫全書總目》引該序,作二十卷,疑誤。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芸庵類稿》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李洪芸庵類稿 【 十八條】  李芸庵詩 【 一條】

李芸庵集 【 二條】

以上共二十一條,館臣漏輯者四條。

  題華亭尉廳梅館

   其一

古梅瘦竹助蕭疏,剪雉蒿蓬亦甚都。報政未容須五月,尋疏影向西湖。

   其二

掃徑開窗事事新,主人解組似行人。浮香弄影無因得,試促花神作 【 (佐)】 小春。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十三下引「李洪芸庵類稿」。(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送范至能帥桂林

口伐奇謀讋可汗,歸來猶著侍臣冠。燧林草色供詩思,鳳沼春波灩筆端。誰謂玉堂真學士,暫臨桂管小長安。元戎十乘無遄邁,上閣宣麻句已團。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一百三十九「帥」字韻,頁四下引「李洪芸庵類稿」。(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

  送史志道帥建康

簪橐明光備武文,玉麟暫剖別堯雲。朝中禮樂謀元帥,天下英雄有使君。陋矣齊丘當十萬,鄙哉諸葛三分。公歸豈作東征遠,鼎將書第一勳。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一百三十九「帥」字韻,頁四下引「李洪芸庵稿」。(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

 史堯弼:《蓮峰集》十卷

史堯弼,字唐英,號蓮峰。眉州(四川)人。十四歲舉於鄉。宋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登第,未授官而卒。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蓮峰集》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史堯弼詩 【 一條】  史堯弼集 【 一條】  史堯弼蓮峰集 【 七條】

史蓮峰先生集 【 二條】  史蓮峰先生家集 【 八條】

以上共十九條,館臣漏輯者四條。

  題墨花

元功初剪刻,妙處極玄玄。醉墨誰家筆,于今合自然。

 【 《永樂大典》卷五千八百四十「花」字韻,頁五上引「史蓮峰先生家集」。(影印本第六十一冊)】

  代兄伯振上秦相書

某嘗謂古之君子,所以經綸當世,其妙至於不可知者,此非才與智之所能至也,通於一而已矣。今夫以高世之才而斡旋天下,以周物之智而周知天下,天下之事固有不足 【 辨】  【 辦】 ,而天下奔走鼓舞服役以赴於治,而不知所以然。是豈區區之才與智所能進哉?昔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於道,幾於神。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夫豈惟兵道為然哉?如欲舉天下而經綸之,與為不世之治,非夫通於一者不能盡其妙也。夫隤然于上,確然于下,陰陽寒暑,推盪終古而不息者,天地之所以為一也。周行于上,著見于下,運而不已,晦而益明者,日月星辰之所以為一也。升為雲漢,降為雨露,自有天地至于今,而其澤不變者,岳瀆河海之所以為一也。使其不一,亦將窮且盡而已矣,而能以育物乎?堯、舜、禹、湯、文、武,舉夫、夔、益、稷W。不令而人從,不怒而人畏。雖出入萬變,愈久而愈新,愈運而愈不竭。至大不能使之廣,而至小不能使之隘,至威不能使之屈,而至貴不能使之淫。其究至於天地萬物覆於前,而不能入其舍。夫是以立於天下,雖莫見其卷舒注措之W者。然天下之變無窮而才有窮,天下之理無盡而智有盡。則是才與智有時而不足恃矣。夫人所恃以立事於天下者,惟才與智,而皆不免於窮且盡,則是不通夫一之過也。且古之君子所以施之而無窮,用之而無盡者,豈有他哉?惟深於道,精於天,能致其所以為一而已矣。何謂一?曰:是不可名者也。不離乎才而非才所能配,不外乎智而非智所能窺。窮天下之目不能視,殫天下之耳不能聽。燭照、數計、龜卜所不能知也。故其動常無方,而其行常無、契、伊尹、傅說、周公、太公之於天下 【 此處疑有脫文。】 ,其二百年之變。軍興以來,西自秦蜀,南連江淮,干戈騷然,歲無虛日。非獨吾民不得奠枕,西北之人亦受其困。鳥獸昆蟲,皆不得寧其生。太師慨然知天意之欲憫,民之不可久困。兼愛南北,與之息肩。使十餘年肝腦塗地之禍,一旦易而為無疆之休。而又風之以膠庠,文之以禮樂。凡古者典章文物,所以斧藻王度,藩飾萬物者,莫不粲然畢陳。浸浸乎將遂為百世之盛。夫以反東朝之馭,攬諸將之柄,休天下之兵。建膠庠,興禮樂。回危為安,改亂為治。使古人為之,未有用力不勞而能得者。而太師曾不動聲色,不搖思慮,倚才智於几杖之外,而運心乎神明之中。始其未集,異議蜂起,而不為之搖。及其既成,功鉅業崇,而不為之泰。施設之妙,方且沛然其如川之方至,天下雖相與共由之,終莫涯其運動之方。蓋嘗觀之天下之理,聞以顯而為顯者矣,未聞以隱為顯者也。聞以動而為動者矣,未聞以靜為動者也。聞以有為而為者矣,未聞以無為 【 而】 為者也。此豈騁才騖智之所能也哉?是必深於道,精於天,而通於一。是以其施若此其無窮,而其用若此其無盡也。三代以來,大臣之功績,見於世雖不乏,然求其通於一者蓋蔑焉。蕭曹之賢,不過遵秦之法。而綿蕝之儀,乃假之叔孫。房杜能致 【 正】  【 貞】 毫之隔。矧某前日之命不請而得,而況於今日之求哉?儻辱甄錄,則將自今寅緣,異時遂獲拜於門下,觀德業勳望之盛,與下士之末,則今日之除,豈徒尺寸之計哉?蓋某終身之幸,而不朽之託也。蒙冒威重震灼之至。不宣。¾觀之盛,而卒不能興禮樂。謝安能安晉於一時,然其失也,樂高遠而少實用。李德裕能振唐之威,然其失也,才雖長而不知養其氣。求其一於道而功之全如今之盛,蓋未之見也。夫以光明俊偉若此,士其可以不求列於下風以為不朽之託哉?凡士之生,莫不志於世,然必於其時之隆,與夫道之盛者而託,然後其身光焉。世之君子,誠能以其道之盛致時之隆,雖不求士,士所赴愬而不敢後者也。吾宋二百年間,稱治者前慶曆而後元祐。慶曆之治,文正范公之力也。元祐之治,文正司馬公之力也。二公澤斯民之心,如水必寒,如火必熱,皆古之所謂一者也,而其所致之治又若此其盛。然則天下之士,捨是不歸而安歸哉?當是時,蘇子美、尹師魯、王子野、余安道、石曼卿、孫明復之徒,所以盡列范公之門。而程正叔、范淳夫與蘇氏二仲,亦在司馬公之門。蓋不招而自來,不呼而自應,其勢若不可得已。何者?時之不可以失,而道之不可以忘也。今太師德業勳望之盛,蓋軼于前人,所以致今日之隆,已追配于慶曆元祐。某固凡介,然竊嘗有志託大君子之門以圖不朽者。自頃竊第,願祗掃門之役者五年于此矣。自度業問未至,不足奉奔走。加以窮空而親且老,不能為萬里之涉,疏賤亦不敢輒以名瀆侍御者之聽。而邇者忽蒙太師不鄙夷,而置之洪造之末,為師儒之官,使之得近次竊寸祿,德至渥也。然事有出非得已,不得不控告者。威州地切吐蕃,在唐曰維州。李德裕所欲置,而牛僧孺所欲棄者也。道里阻絕,而瘴霧日作。某一身以,固所弗辭。但三釜之計,誠有所不寧者。敢布腹心,伏惟太師終憐之。易之近地,以遂其便親之念。前之未懇而與之而不為疏,今又憫其厄窮而改之,而不罪其瀆,亦足以見恢恢之造,曲遂萬物而不違矣。某非木石,豈不知冒昧之罪為不可。然竊恃太師闢大公至正之門,雖至疏遠皆得以誠自通於前,而無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八「一」字韻,頁十下引「史蓮峰先生家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二冊)】

  代張丞相德遠賀秦丞相除太師啟

伏審顯膺命典之隆,首冠泰階之重,伏惟歡慶。恭惟太師僕射相公,器涵精粹,學茂經綸。出入險夷,躬履危而可疚;弛張文武,才任大以優為。贊限遠之威懷,輔格天之孝治。式旋騩御,歸正保茲。功尤軼於前聞,事有光於振古。章攸舉,輿論僉諧。暢達 【 土】  【 士】 之邈然,聳宏休之卓爾。莫展造前之慶,徒勤抃躍之私。

 【 《永樂大典》卷九百十七「師」字韻,頁八上引「史蓮峰先生家集」。(影印本第十一冊)】

   【 失題】

莊十九年:「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說者皆謂《春秋》與其遂,非也。夫遂而能安國家定社稷者,《春秋》之所與也。其不然者,則遂無益,《春秋》將安取哉?今公子結媵,遂與齊侯宋公盟。及冬而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雖遂而與之盟,猶不免乎伐,是無益之遂也。吾不識結之遂,聖人果何取也?

 【 《永樂大典》卷六千五百五「莊」字韻,頁十一上引「史堯弼集」。(影印本第六十一冊)】

 曹彥約:《昌谷集》二十二卷

曹彥約,字簡甫,號昌谷。都昌(江西)人。宋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生。淳熙八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紹定元年(一二二八)卒。謚文簡。《宋史》卷四一○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昌谷集》二十二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曹彥約詩 【 一條】  曹彥約昌谷集 【 七十四條】  曹彥約昌谷小集 【 二條】

曹文簡公集 【 一條】  曹文簡公昌谷小集 【 二條】

以上共八十條,館臣漏輯者十二條。

  偶作

   其一

此天然處不亦妙,費盡思量不到。有時父召急趨前,不覺不知造淵奧。此時合勒承認狀,從古癡頑何不曉。

   其二

太極奚河圖,河圖非太極。矧復贅無極,哀哉何太息?何不觀古聖,一一已默識。 【 (缺)】 湖為作圖,交擾而曲屈。是孰知五行,五行皆妙質。不可離合論,渾渾體自一。安得孔子生,邪說俱蕩滌。哀哉復哀哉,太息復太息。

 【 《永樂大典》卷八百九十六「詩」字韻,頁十三下引「曹彥約昌谷集」。(影印本第九冊)】

  盡心堂賦壬子為同官張汝器司理作

晉中軍司馬之冑裔兮,漢持平廷尉之雲孫。磊砢懷其至寶兮,相金玉而器璵璠。傲墳素之場圃兮,折道德使為藩畦。揭車椒兮,宅仁里而入禮門。展肅肅穆穆威儀抑抑兮,烜赫煜煜粲其有文。出王游衍上帝鑒觀兮,震動戁竦顏履而閔行。紛有此眾甫兮,又伸之以中正。於是乎以決曹參軍事也,迺新閒燕之所居。風雨此其攸除兮,鳥鼠此其攸去。非不能翬飛跂翼橐橐閣閣兮,堊雘而丹塗。羌吾法乎前脩兮,哀世俗之蕪穢。惟職思於盡心兮,率前聖之格言。戴氏舉以明刑兮,謂一成而不可變。彼臬事必即天倫兮,自往昔而固然。疇上下於手兮,冥 【 (莫見切)】 眩乎震耀殺戮而無見。雖鞭朴不可弛於家兮,矧邦典其持重。胡寧炰烋于狴犴兮,失德而斂怨。懿堯舜之畫衣兮,雜裾屨與領緣。彼何人斯兮,炮烙散涉而剖賢。鼻陶儼而淑問兮,曰帝德之罔愆。咨秦人凝脂以密兮,救火揚沸任以武健。相司寇圜土不虧體以刑人兮,慮生齒之不繁。豈鋸項截舌爪甲以掊地兮,內深刺骨而外寬。真人約法於灞上兮,痛刀鉞鑽鑿之已殘。不數世改此度兮,鷹擊毛摯而虎冠。歸死囚四百之獄兮,歌七德無所慚。未再世而孽后兮,摺脅燻耳張罪罟以羅元元。慨末世之溷濁兮,掇糞壤以充幃。匪其心之不盡兮,顧西欲適蜀而東之。仰先哲之謨訓兮,歸求師而有餘。皇揆予于初度兮,好懿德而秉。見孺子怵惕惻隱兮,念入井之無辜。滿堂飲酒以為樂兮,忍一夫悲泣而向隅。人命至重難生而易殺兮,斷不可復續而絕不可復蘇。思乾坤之稱父母兮,亶知化窮神則善述事而繼志。忽一念之或差兮,將政刑德禮錯行而逆施。已服弁於畫地刻木兮,矧梏拱係累而倒垂。吏示牘背以為貴兮,幾置辭之不知。勃嘗將百萬軍猶若茲兮,又況幼弱老耄與憃愚。拘父子之訟兮,更三月而舍旃。為國家必以考兮,豈是老之欺余。盍亦思清源正本之論乎,以為治古則人莫觸邪及陷乎戾。又直輕其刑兮,是殺人者不死而傷人及盜不抵罪。爽鳩氏既失厥官兮,金天氏泯其美意。眾薆然得以文致其說兮,謂澤吻摩牙之可恃。彼傳生議於所欲活兮,所欲陷則予死比。且上觀下獲以取媚於時好兮,類韓盧之攫兔。冰炭枘鑿之不相入兮,固曷足以稱大君子之門。有是心而弗能盡兮,疾痛痒亦不切於吾身。善乎龍眠之論兮,能自杖也而後杖人。思余躬之博大兮,寄審克於方寸。彼桃蟲之肇允兮,遽維鳥之拚飛。回盜飯而參殺人兮,匪余行之可迷。不倚榜掠以事上兮,柳士師三黜其猶未悔。敬之哉欲明辯而力行兮,又將博學切問而近思。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四十「堂」字韻,頁六上引「曹彥約昌谷集」。(影印本第七十一冊)】

   朝梳怨(一名折花曲)

朝梳九疊雲,到暮不成雨。一旦變千絲,只作愁機杼。愁至雲成幕,小雨和絲落。愁去臉成霞,雨霽庭下花。折花愁雨濕,護惜蛟綃立。蜂蝶愛花紅,花心應未同。

 【 《永樂大典》卷二千四百七「梳」字韻,頁十四下引「曹彥約昌谷集」。(影印本第二十八冊)】

   【 贈楊伯洪】

楊伯洪夙有經濟心,捧蜀餉之檄,議經費於光範,其行甚勇,便道不鄙,尚能訪死生於湖莊。袖出古體詩八章,格高不可及。又見示郎諸文所作《送行篇》,意可見也。託臭味不薄,不敢以不能為解。勉賦五十六字,以見鄙誠,可資一笑。嘉定癸未,春分後一日。

扁舟下峽七經年,猶憶西民困備邊。已病一夫空有議,誤謀元帥本非賢。公朝慮蜀天常近,之子憂時火未然。遇合留經濟用,此行應不媿登仙。

 【 《永樂大典》卷二萬八百五十「檄」字韻,頁八下引「曹彥約昌谷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

  賀湖南提刑孫司業啟

某官表裏冰壺,中邊璧玉。初年伯仲,炳三鳳之齊飛;千載君臣,際六龍之首出。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五十六「壺」字韻,頁十四下引「曹彥約昌谷集」。(影印本第十七冊)】

  辭免權戶部侍郎申省狀

照對某五月十六日準尚書省劄子,五月八日三省同奉聖旨,曹彥約除權戶部侍郎,及準尚書省劄子,勘會已降指揮,曹某除權戶部侍郎。奉聖旨令候正官到日交割訖,疾速赴行在供職者。事無前比,心有隱憂。平生不綴於朝行,一旦忽聯於禁路。理財用初無長策,謂獻納寧有讜言。不然而責以外庸,望其後效。則造化之所施者已厚,而心志之自揆者甚明。資戇愚,固難於應變;筋力勃窣,不可以守邊。與其貪位慕祿無補於事功,孰若度德量力稍安於分守。而況數月之內,百病交攻。舊脾疾已極於呻吟,近左臂亦為之緩弱。不堪任重,立見曠官。欲望朝廷,特賜敷奏。收還成命,庶安愚分。所有權戶部侍郎恩命,某未敢祗受,須至申聞者。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三「郎」字韻,頁二十上引「曹彥約昌谷小集」。(影印本第七十二冊)】

  上宣撫吴待制劄子

所幸大賢鼎來旦更,素辱知遇。必能掃清醜虜,庇庥後進。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百七十六「虜」字韻,頁九上引「曹彥約昌谷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冊)】

  辭免寶章閣學士知常德府公劄子

某昨為新除寶章閣學士,事體太重,及筋力不逮,不可以任常德一郡之寄。且奏且申,已兩具免牘,未拜俞允之命。豈不知荐扣天閽,屢違播告,干犯稠疊,實為有罪。若使常德尚是待次,亦且冒昧拜命。俟到田里,然後有請。緣此郡久闕正官,已辦迓吏,相距三千里,未能體悉此意。除命一傳,必須遣發就道。闕報不及,豈不浪費。至此而後辭之,亦云晚矣。若謂已除之職,不可復鐫,已與之郡,不可復改,則又有近事之可明也。某昨於嘉定十二年蒙先帝擢,以寶謨閣待制知成都府,又改知福州。後因節次辭免,即蒙改除集英殿修撰,提舉亳州明道宮。所以如此,則以新權戶部侍郎未曾祗拜。事適其宜,無嫌反汗。今某新除兵部尚書,亦是未曾祗拜。只以某寶謨閣直學士舊職養痾山林,何所不可。若未欲使之絕祿,賦以外祠。券外之得,尤為過分,較之負乘致寇為有間矣。昔真宗皇帝朝從臣有年老請郡者,大臣以為若與一郡,必無幹濟。稍有論奏,又須移替。恐其所至席不暇煖,遂奏委以留臺。上乃然之,載之寶訓,此某之所已讀者也。祖宗愛惜州郡,事力如此,可以為法。敷奏而施行之,不勝幸甚,須至申者。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百九十八「府」字韻,頁九下引「曹彥約昌谷集」。(影印本第一百九冊)】

  祭晏子中文

嗚呼晏公,有滿中尊主之學,而一斑不及窺;有出類濟時之略,而一籌不及畫。入太學列諸生而天下高其行,仕州縣執吏鞅而善類稱其德。不表襮以近名,不媕婀以塞責。本之以師友,輔之以簡冊。使之謀王體而斷國論,猶將銘旂常而摐金石。試一邑未竟而亟止,主造化之命者,不幾乎失職矣?我之識公,匪以門地。我之敬公,匪但親契。嘉定改元,更化大議。冠帶橋門,旁觀竊睨。一言不合,罪且立至。西垂幕府,摩肩屬袂。坐視邊瑣,恬不介意。矧乃讒言,青蠅可畏。公於此時,不為身計。拜書闕下,直言無諱。匹馬劍關,視若平地。彼謗自生,我心無媿。適於此時,合臭味。遂定姻好,遂託後嗣。期公壽考,可以永庇。梁木遽壞,吾將安恃。我老且病,身其餘幾。僅有餘息,無復生理。匪才誌墓,義不可已。公有潛德,百未一指。慨錦城而論別,矧南浦猶屬耳。謂後會之可期,而九原之不可復起矣。知丹旐之將舉,渺相望於一水。顧筋力之不逮,非倚老而殺禮。地既遠而奠薄,極酸寒之可鄙。臨風遣介,淚落竟趾。尚享。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六「祭」字韻,頁十二上引「曹彥約昌谷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冊)】

  祭許定夫文

餌而受其弊乎?孰與之囊橐而曲為之庇乎?不然,何其招憂之速,而取禍之駃也。失定夫而邊事以寧,尚可媿也。死定夫而邊事莫測,益可畏也。堂堂中國,天子明叡。寶慶紀元,今方改歲。羣心望治,制閫是恃。一夫作難,前功盡廢。哀今之人,中無定計。成敗立論,若眩若醉。閔定夫之屈,百不一二。洗垢索瘢,其眾如蝟。時乎選才,固已不易。得才而用之,棄如唾涕。棄不足道,更欲文致。臆決附和,誰與為地。此余聞定夫之事,既已短氣。而憂端及國,又鑒寐之不置也。靈輿來歸,官守所繫。遣子代奠,傾寫胸次。一則念舊,一則論世。當暑作寒,助我凄厲。尚饗。`維寶慶元年,歲次乙酉,四月辛卯朔,中大夫、試尚書兵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曹某,謹遣子士況,致祭于制置鎮撫都承待制許公之靈。嗚呼定夫,守邊而不得行其志乎?將立志大銳而適為之累乎?豈他人倡之而適遭其際乎?將有所忿嫉而反激其恚乎?豈事勢事不可而嘗試之乎?將逆知其然而不避乎?謂中原之可復者孰首議乎?舉吾國以聽命而猶曰請吏乎?歲衣食於我者寧有既乎?倏疾視其上而無忌憚者彼何意乎?孰吞其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六「祭」字韻,頁十二下引「曹彥約昌谷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冊)】

  祭劉仲明文

維開禧二年,歲次丙寅,正月癸未朔,十一日癸巳,具官曹某謹以清酌之奠,致祭于混菴居士劉公之靈曰:我與居士,如桴遇舟。生不同姓,居不同州。相望親黨,若瓜若葛。夤緣會同,其實契闊。我年未壯,我學未多。有二三子,與我相過。居士謂我,子來近我。有寺莫櫟,修潔亦頗。我往從之,寒暑再更。情誼相與,間不容聲。我遊四方,我居苫塊。我家村落,我官遠外。慰我寂寥,問我窮愁。別久不見,貽書置郵。人或稱之,二人臭味。居士云然,我亦自謂。二十餘年,手足弟兄。有財共用,有田共耕。我赴豫章,會我覽勝。歡笑未終,好語是贈。日落棹發,舉酒一觴。江闊岸激,戒我夜航。執別幾何,言猶在耳。孰駃其驅,一病不起。訃音初傳,魄喪膽寒。吏有常鞅,哭不近棺。今我來思,宅兆卜日。望柩江干,風動蕭瑟。述行何人,次對貳卿。託銘何人,史館著庭。後嗣奚觀,觀此傑作。我言贅庬,愧彼筆削。有酒有殽,匪旨匪嘉。以奠以告,涕泗如何。尚饗。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六「祭」字韻,頁十一下引「曹文簡公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冊)】

 廖行之:《省齋集》十卷

廖行之,字天民。衡州(湖南)人。宋紹興七年(一一三七)生。淳熙十一年進士。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卒。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省齋集》十卷,《附錄》一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廖行之詩 【 四條】  廖行之省齋文集 【 二條】

廖行之省齋集 【 二十四條】

以上共三十條,館臣漏輯者九條。

   【 野花】

草木送春歸去後,山花種種自然開。略無醉倒遊人至,自有交情戲蝶來。日暖欲令紛錦繡,風和未遣委莓苔。清幽渾絕囂塵態,應遣青陽恨莫陪。

 【 《永樂大典》卷五千八百三十八「花」字韻,頁六下引「廖行之省齋集」。(影印本第六十一冊)】

   【 落花】

   其一

春深處處有花妍,已覺春工興浩然。投曉憑欄枝上看,飄零贏得舞容翩。

   其二

花枝春老不禁寒,一夕狂風到盡欄。飛盡繁紅委苔徑,明朝猶作錦茵看。

   其三

芳心都付蜜紛披,薄恨狂蜂有底知。紅雨一番春事罷,綠陰誰把酒杯持。

 【 《永樂大典》卷五千八百三十九「花」字韻,頁七下引「廖行之詩」。(影印本第六十一冊)】

  代劉守到任謁社稷文

某蒙恩假守,初見吏民。惟社稷郡之本也,具禮祗謁。將正始崇本,凝神之休,以惠遠俗。非曰舉故事而已,神其相之。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二十五「稷」字韻,頁四下引「廖行之省齋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四冊)】

  始閱祭主兵之神文

維年月日,具官謹奉酒牲,昭告于巴陵縣尉司主兵之神。尉典縣兵,討治而蒐練之職也。習安寖久,因恬弗省。夫教民即戎,先聖格言。而安不忘戰,亦有猷訓,儒者宜不鄙也。是用卜孟秋初吉,躬金鼓、旗物、戈矢之事,精其已能,而督其未勸。以無負分職之意,不敢不勉。惟爾有神,陰相右之,使備繕威振,凜然如山林之伏猛獸。折衝制勝,成於整暇。里閭安靖,姦宄消弭,神之功也。於事之始,不敢不告。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五十「神」字韻,頁十八上引「廖行之省齋集」。(影印本第三十七冊)】

  祭唐孺人文

嗚呼,夫人有子,起家為儒。夙飛英兮士林,徯發軔兮天衢。而夫人年登七秩,賓敬于夫。德鳲鳩兮一視,輯 【 閏】  【 閨】 陶母兮焉誣。將彤管兮流芳,賁青簡兮特書。某辱賢子之友兮,且嘗拜兮躊躇。敬寓誠於一奠兮,抑無媿於誄諸。W壺兮溫如。謂上壽兮則宜,慘風樹兮云胡。傾前岡兮協卜,覘丹旐兮臨途。莽州里兮惋嗟,凄行路兮欷戲。嗚呼,夫人身賢兮子俱,彌昌大兮門閭。噫方進兮未果,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祭」字韻,頁十下引「廖行之省齋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祭宋恭人文

夫人家道之純,閫政之令。族姻是孚,顧如它人,匪聞則罄。莫罄于聞,而得其人,嗣有令聞。惟嗣則賢,本諸夫人,其賢益信。母賢嗣俱,宜天所相,俾壽而慶。曾謂斯年,弗登五紀,天奚若命。先民有云,常予善人,云胡弗證。昔夫人之行,從子 【 官】  【 宦】 遊,氣與春競。及夫人之歸,西風號秋,凄其悲臨。行路之人,猶竊傷惋,有淚盈瞬。矧惟鯫生,游賢嗣間,風昔所敬。哽嗆奠斯,匪曰酒肴,有言莫盡。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祭」字韻,頁十三下引「廖行之省齋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再祭宋恭人文

,于是藹芳猷於古,先沒微禮。惟昔諸人,皆具淳美。回光返照,何過不弭。幸同寃親,各生懽喜。尊道貴德,利益無比。天尊大慈,澤無不被。食施有盡,法施無已。隨果受生,咸如教旨。魂兮有靈,願鑒斯誄。W嗚呼夫人,始從子于袁越,歸葬于五馬之原。俛仰春秋兮,榮哀具焉。昔葬魯之孟母,亦仕齊而復還。惟安於平生之故,信有子之能賢。夫人其踵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祭」字韻,頁十三下引「廖行之省齋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衞涇:《後樂集》二十卷

衞涇,字叔清,初號拙齋居士,晚號西園居士,又稱後樂居士。華亭(江蘇)人,徙居崑山。宋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進士第一。開禧官至中書舍人、參政知事,封秦國公。寶慶二年(一二二六)卒。謚文節。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後樂集》二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衞後樂先生集 【 三十九條】

以上三十九條,館臣漏輯者十四條。

  召試館職策

問:國家規畫長策,思救武功,綜核庶政,盡革平世具文之習,將以恢王略而飭戎備。敢問今之急務,孰緩孰切。夫建事以擇材為本,經武以強兵為先,調度以裕財為難,儲庤以足食為重。朝廷議論所及,皆已次第舉行矣。薦舉之詔,首加於將帥之選,又及於文武小大之臣,不知可以博盡羣材否乎?或謂介冑之所長,搢紳之論豈能盡諗其優劣;下僚之寒滯,而上官之薦進未免有所遐遺。則將何以 【 聞】  【 開】 掄材之路歟?中都簡試,嚴良家之選;諸路招募,廣效用之額;徒隸起戍,收勇敢之士;不知可以增儆軍實否乎?或謂選汰子弟,拘於等則之不齊,至反遺其技藝。招刺新兵,雖可充尺籍之數,而倉卒豈容責其練習。適戍征行,動為民擾,安能使之循紀律而用命。則它何以為整兵之計歟?軍須供億,支費寖廣,常賦不可輒加矣。置國用參計之司,以覈天下之財;廣鬻爵度牒之數,以為權宜之策。不知可以佐調度之 【 之】  【 乏】 否乎?然州郡私其所入,未必以出納之實上聞。或迫之大急,必至並緣為欺。恩命優於舊比,而應令者殊鮮。異時勸誘不至,寧免敷抑之病,則裕民之道本末猶有當講者歟?通融常平,以濟轉輸之不給;分委和糴,以為蓄積之先具;不知可以實塞下之備否乎?然官吏苟且目前,增補不能以足脫,若小歉荒政,何所倚賴?近甸糴數太多,商賈輻湊,逐利一時雖可辦集,民間能無續食之憂。則足食之方,先後猶有可慮者歟?伊欲使時材奮興,而有適用之實;王師精銳,而有必勝之形。版計周裕而源流無壅,兵食充羡而公私無害。子大夫當有深長之思,以裨今日濟時之略。其詳陳之,將以復于上。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三上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宇文虛中女趙恬妻宇文氏贈安人

爾父以忠徇國,(戶乙)於當路,汔罹異域之禍,朕固褒表之矣。爾夫緣坐,尤非其罪。慨念百年之久,甫還七品之階。追畀命封,適從夫爵。靈兮不昧,歆我卹章。可。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七十二「人」字韻,頁十八上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三十九冊)】

  國信所寄班祗應排辦國信所禮物趙大雅改名飛英應辦人使到闕十次轉修武郎制

鄰使來庭,禮有常度。爾嘗執事,第勞應格。俾通一階,是為優賞。思所以稱此哉!可。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六「郎」字韻,頁八下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七十二冊)】

  江淮宣撫司契勘王康源當王師弔伐之初能背戎嚮華為首率眾捕殺海口巡檢夾古阿打并副巡檢夾古尚叔忠憤可嘉今欲各與補承節郎制

朕興北伐之師,慰遺黎之望。爾等率眾效順,背戎嚮華。斬虜來歸,載嘉忠憤。錫之命秩,尚勉後圖。可。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六「郎」字韻,頁十九上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七十二冊)】

  太中大夫集英殿脩撰知隆興軍府事兼管內勸農營田使主管江南西路安撫司公事馬步軍都總管施康年特授寶謨閣待制依前官職制

五材誰能去兵,方飾臨邊之備;八柄爵以馭貴,爰疏進律之恩。矧候對之清班,綴內朝之近侍。式攽書贊,庸示眷懷。具官某德宇粹溫,器資方重。憲臺諫省,風采凜然。農扈宰僚,聲稱藉甚。比厭承明之直,往分帥閫之雄。屬疆埸之多虞,選戎徒於諸道。簡稽有法,期會靡淹。茲峻陟於華聯,示寵褒於良翰。雖義存體國,初何意於論功;然賞不踰時,庶聞風而知勸。祗承新渥,益懋遠猷。可。

 【 《永樂大典》一萬三千五百六「制」字韻,頁十七下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九冊)】

  後省令史孫德顯修文林郎制

繫日之書,自朕綦服,迄于嘉泰之初元。奏篇來上,獎錄儒猷。爾祗事其間,名與賞籍。俾進一階,于以示信。勉而共恪,稱我思華。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三「郎」字韻,頁二上引「衛後樂先生集」。(藏上海圖書館)】

  通直郎通判隆興軍府兼管內勸農營田事史定之特授奉議郎制

朕飭備二邊,募徙諸道。爾以名門之彥,佐治帥閫。簡稽有法,期會靡愆。有司第勞,進官一列。益加懋勉,以稱恩華。可。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四「郎」字韻,頁六下引「衛後樂先生集」。(藏上海圖書館)】

  祭朝請大夫權知廣德軍兼管內勸農營田事袁君儒文

嗚呼,惟公之生,懿美具全。惟公之望,舉世莫先。實眾芳之所宗,蔚佩蘭而握荃。學該羣玉之府,文流萬斛之泉,射策君門,禮樂三千。剴切當乎帝心,姓名炳乎魁。遊亨衢兮掉鞅,騁逸駕兮加鞭。或出宣於德意,或入綴於班聯。上興嗟於見晚,俾參謀於政權。於是雷域中以鼓元氣,澤天下而漲洪源。甫究功業之緒餘,終樂山林之靜便。此特公之已試,亦萬口之所傳。至於位不自驕,明不自專。傲縱之習,一毫盡捐。抑又公履行之粹妍。禮賢下士,拔茅茹連。溫溫其容,侃侃其言。抑又公德量之淵。馭吏束濕,治民烹鮮。視弱弗陵,有貧必憐。抑又公趣操之仁賢。嗚呼哀哉,天不憖遺,莫返逝川。梁木 【 壤】  【 壞】 而哲人萎,悲者風而慘者,人莫不驚嗟而悼痛。孰知公淡然之靈,悟人生幻化之理,而安之於自然。某世家托契,幾數十年。受知之始,禰鶚翩翩。企周袞之再歸,忽雷劍之遽僊。孰知予悲,涕泗洏漣。屬拘印紱,奔走莫緣。敬一奠於生芻,寫哀誠於此編。冀英靈之如在,尚垂鑒於勤拳。嗚呼哀哉。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十九「祭」字韻,頁十一下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祭沈尚書母太夫人文

溫溫淑德,肅肅令儀。鞠育大賢,義均母慈。孝哉文昌,子職是祗。列鼎而養,承顏以怡。恩封狎至,有燁其輝。謂宜百年,介以壽祺。云何不弔,逝莫追。生榮死哀,靡人不思。巍巍北堂,瞻言孔悲。一觴酹奠,千里寓詞。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十九「祭」字韻,頁二十二下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附錄

   門生林子燕祭衞 【 經】  【 涇】 文

嗚呼,公之盛名,踰四十年。企眾目以同瞻,如明星之麗天。徒覿輝而起敬,孰知中之所存。惟我公之純懿,願安得而名言。但見夫忠於事君,孝於奉親。旁友乎兄弟,內睦乎閨門。聽謀猷而纚纚,挹色笑而溫溫。首羣彥於淳熙之際,贊洪鈞於嘉定之元。聳四方之壯觀,茲盛世之才難。偉君子之間生,固眾美之備全。若德心之廣大,於一節而可觀。人之常情,多以貴而忽賤。公之素志,每樂善而忘尊。謂太平之基立,實皆在於得賢。繄等級之相因,猶詩詠於南山。吉人多,則助之而益壯;士習卑,則承之者弗堅。故公之於 【 土】  【 上】 也,養其氣則惟廉隅之護,廣其求則無左右之先。篤於守義者,挽之而恐後;樂於赴功者,推之而使前。苟片善之足來,必兼收而靡捐。嗟賤子之何知,亦兩塵於薦員。念甲申之初歲,得晉拜於台躔。蔭名園之嘉木,衎潭府之賓筵。悼日月之既除,苦魚鴈之難傳。何音容之不可復見,同松江之逝川。聆凶訃以驚惋,涌涕泗而然。蓋興懷於公道,寧獨感於私恩。屬官守之所縻,欲奔慟而無緣。抆清淚以一灑,寄純忱於九泉。嗚呼哀哉。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四「祭」字韻,頁七下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冊)】

   門生林孝聞祭文

嗚呼,洪惟我公,英特間生。玉質金相,雋發妙齡。本本元元,聖學是承。對策丹墀,偉論鏗鍧。帝覽興嘉,擢冠羣英。陞華冊府,養望著庭。韜涵益豐,芬郁天京。晉濟郎宿,出馳使星。政條井畫,吏膽霜凝。載筆螭坳,凜然直聲。張殊鄰,抗節莫嬰。值權姦之擅朝,紛佞習之頹傾。屹底柱於中流,世皆醉而獨醒。保十年之靖退,垂千載之芳馨。俄分符而起廢,旋趣覲以留行。罄論思於法從,日啟沃於皇明。憤政柄之下移,憂國勢之搶攘。贊神謨於密勿,肅天憲而掃清。遂參秉於樞機,公道仆而復興。振周綱於既解,調漢瑟於當更。起故老於閒放,拔茅茹而彙征。斥朋邪於荒裔,屏豺虎之縱橫。息邊陲之鼓鼙,蘇夷夏之生靈。轉愉 【 怢】  【 佚】 於憔悴,變凶札為豐登。何讒巧之敗類,貿白黑於青蠅。竟勇退於急流,適綠野之幽情。徯司馬之再相,霈霖雨於寰瀛。胡梁木之遽摧,俱失聲而涕零。嗚呼,材生世而實難,患無位與其名。既蚤著於倫魁,復致身於顯榮。然而材不得以盡用,道不能以大亨。卒齎志於九原,莫致詰於杳冥。豈泰少而否多,天未欲致乎升平。顧遐陬之末學,蚤棲跡於崇閎。門登龍而慕李,表薦鶚而慚衡。御厚恩而莫報,悼本志之無成。聞凶訃而長號,慘心折而魂驚。盍素車而奔赴,悵箴守之縈。聊奉芻於繐幄,阻執紼於佳城。憑浮雲以寄哀,徹幽恨於泉扃。嗚呼哀哉。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四「祭」字韻,頁八上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冊)】

   學生王遂祭文

嗚呼,國之方興,必有偉人。秉其全德,作我宗臣。時有顯晦,道無詘伸。清名不朽,以終其身。若昔盛治,是惟乾淳。篤生賢才,如氣之春。首冠多士,仁義是陳。玉立揚休,照映搢紳。疾視倖權,不啻塵。十有三年,高臥海濱。國事日非,公始蹙顰。起佐先皇,大化更新。拔凶去邪,偃武息民。眾正朋來,裔夷率賓。為政數月,治效翕臻。翩然引去,深衣角巾。自潭牧洪,易鎮于閩。大體既舉,小物畢親。雲油雨沛,卷藏若神。豈期介然,忘世疾呻。後樂之志,與范則均。袞冕當朝,黃髮是詢。武公壽考,咸倚告辰。棟壞梁頹,天胡不仁。明哲匪解,古訓式遵。終始不瑕,一德之純。某蒙恩再世,更托昏姻。獎拔期待,絕出等倫。藐然孤露,蒙難離屯。撰屨雖疏,奏記尚頻。及茲殄瘁,百贖無因。平生之誨,在耳諄諄。不敢辱知,維以自珍。千里來訃,涕淚酸辛。寫心以辭,式號蒼旻。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四「祭」字韻,頁八下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冊)】

   學生湯仕龍祭文

嗚呼,文敷國華,炳炳璇魁。政貳國均,煌煌上台。光翊四朝,粹節材。虞廷股肱,湯鼎鹽梅。時龍六飛,安否問裴。期咨黃髮,忠論天回。一鑑遽亡,帝曰傷哉。昕朝輟視,厥典恩該。鏤勳青琬,勒休蘭臺。憶昨桐郡,袞紱斯來。迎以綵衣,鈴閤徘徊。悲歡倏異,木壞山頹。嗚呼,丹旐揚兮素車推,蒼黎慘兮衷腸摧。玉棺飛兮遊鈞天,寶帶寒兮生曉埃。瞻靈綍兮莫攀泣,誄斐辭兮遙寫哀。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四「祭」字韻,頁九上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冊)】

  顧然祭衞 【 經】  【 涇】 文

兮謾橋公之奠,百韻兮無張籍之詩。風蕭蕭兮靈來下,哀誠寓兮此辭。尚享。Ÿ維公勳在社稷,而身遂勇退;名動蠻貊,而天不憖遺。能言之士,類皆失聲慨歎,發為哀誄,而重為天下惜之。然也何庸乎贅辭。獨其懷感遇之私,喪師資之益,然則不能自己於言,而庶幾乎寫其深悲。然少且賤,仰蒙眷知。略金鉉之鼎貴,許玉樹之焉依。既開明於顓蒙,亦屢緩其阽危。婭使之蟬聯,顧衰宗而惠綏。身九隕以莫報,徒佩德以淪肌。嗚呼哀哉。公嗜讀書,惄如調飢,猶司馬公退居洛師。晨窗夜燈,精力為疲。然侍席下,稛載而歸。言皆在耳,云胡勿思。然困場屋,公憐數奇。猶富韓公,念段魏時。書來諗我,榜帖曷遺。媿文人厚,如詔其兒。豈料墨妙,絕筆於斯。嗚呼哀哉。後樂堂空,西園露滋。公固厭乎濁世,歸太虛兮騎箕。今安仰兮安放,痛梁壞兮山頹。涕如川兮心折,路杳冥兮莫追。牲瘠兮一簋,酒薄兮盈。隻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四「祭」字韻,頁九上引「衛後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冊)】

 度正:《性善堂稿》十五卷

度正,字用卿。合州(四川)人。宋紹熙元年(一一九○)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宋史》卷四二二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性善堂稿》十五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度正性善堂集 【 二條】  度正性善堂稿 【 八條】

度正性善堂草稿 【 二條】  《周濂溪集》引 【 一條】

以上共十三條,館臣漏輯者一條。

  書濂溪目錄後

正往在富沙,先生語及周子在吾鄉時,遂寧 【 傳】  【 傅】 ,則亦見於《家語》《孔叢子》等書而不廢。正今之備錄此篇,其意亦猶是爾,學者其亦謹擇之哉。嘉定十四年六月二十有八日,後學山陽度正記。W耆伯成從之游,其後嘗以《姤》說《同人》寄之。先生乃屬令尋訪,後書又及之。正於是求周子之姻族,與夫當時從游於其門者之子孫。始得其《與李才元漕江西時慰疏》於才元之孫,又得其《賀傅伯成登第手謁》於伯成之孫,其後又得所序彭推官詩文於重慶之溫泉寺,最後又得其在吾鄉時所與傅伯成手書。於序見其所以推尊前輩,於書見其所以啟發後學,於謁於疏,又見其所以薦於朋友慶弔之誼,故列之遺文之末。又得其同時入往還之書,唱和之詩,與夫送別之序,同游山水之記。亦可以想像其一時切磋琢磨之益,笑談吟詠之樂,登臨游賞之勝,故復收之《附錄》之後。而他書有載其遺事者,亦復增之。如近世諸老先生崇高其學,而祠之學校。且記其本末,推明其造入之序,以示後世者,今亦併述之焉。正竊惟周子之學,根極至理,在於《太極一圖》。而充之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在《通書》。吾先生既已發明其不傳之秘,不言之妙,無復餘蘊矣,其餘若非學者之所急。然洙泗門人,記夫子微言奧義,皆具載於《論語》。而夫子平日出處粗

 【 《永樂大典》二萬二千五百三十六「集」字韻,頁十七上《周濂溪集》引「度正」。(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八冊)】